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文化课教研活动

上音附中之行汇报


时间:2011-12-02   来源: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点击:7

前言:

上音附中之行返校已半月有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还是那么强烈地冲击着我。从校园环境到教学氛围,从学生到老师,从校园内到校园外,所感受到的“海派文化”的气息,叫我回味无穷。如果说一定要给这种感受一个明确表述的话,我想可以概括为这么几点:城市形象从席家花园和外滩的精致历史到陆家嘴时代气势的隔江对应,展示着新时代上海的优秀传统和时代活力;上音附中校园里宁静的气氛和课堂上师生的专业激情,透视着师生对艺术品位的孜孜追求;严格的作息和有序的工作状态,高节奏的大师课和讲座的安排,对工作和学术问题“斤斤计较”式的争论等等,使得认真、细致、追求精致的海派风格表露无遗;外教与学生的热烈互动,大师们高屋建瓴的学术讲座,无不表现出其国际化的开放胸怀。。。。。。把这些概括再凝练一下,我想“活力开放、认真细致、追求品位”可能就是“海派文化”的精髓。对比一下海派文化与我们感受到的西部文化,我直观地感受到除了历史积淀、人文特色及地理环境等赋予的内容与特点的巨大差别以外,对我冲击更多的还是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社会落差所带来的不小的差距。

活动概况:

“第二届巴洛克室内乐大师班活动周”是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音附中承办、上海市文艺人才基金会支持的一次大型的主题类系列学术教学活动,是在2010年第一届活动创办成果基础上的继续。第一届活动产生的重大成果就是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及教学实践,得出了“室内乐教学----中国音乐艺术教育的软肋”的结论,各院校附中对这一结论的共识使得室内乐教学的探索一年来异彩纷呈。活动于10月26日—11月1日举行,包括钢琴系、管弦系在内的刘佳、李敏、韩小鹰老师同行参加了所有活动。

本届活动确定了“年轻化、深度化、国际化”的活动主题,在“专题研讨、师资培训”的两大内容下,以“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学术特点的全面了解为基础,重点开展了对巴洛克室内乐教学的拓展探索和成果展示,对学校室内乐师资队伍的构架和建设进行针对性探索。活动包括60场大师课、16位中外专家举办了20场讲座、6场音乐会、5场国际化精品教学拓展、1场校长论坛的专题研讨等。受邀参加活动的院校包括全国9所音乐学院附中和德国爱茵根音乐学校共10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除上音附中学生外,沈阳、天津、武汉、星海等附中也带来了本校室内乐教学的学生组合,展示了各校室内乐教学的成果。

活动亮点:

“校长论坛”是历届活动的重要内容。本届校长论坛以“室内乐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全面的讨论和交流。校长发言中,上音附中校长方蕾以《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着手探索室内乐学科队伍建设》为题、副校长丁缨以《室内乐学科的课程设置与管理》为题,全面阐述了上音附中自09年以来在室内乐学科建设上的成果和室内乐必修课的开展情况。中央院附中校长娜木拉作了《室内乐概况和管理办法》、副校长王绍武作了《中央院附中室内乐发展方向》的报告,全面总结和交流了中央院附中自06年以来室内乐教学的开展情况和学分制推进情况。其他院校附中校长也分别交流了各自的室内乐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最终,大家对室内乐学科建设问题集中在室内乐教学重要性的落实、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分制管理等方面,特别是对“中央军”、“地方军”依据各自办学实际、多样开展室内乐学科建设的问题产生了积极的成果。

大师课和专家讲座相互对应。大师课每天上午主要由美国四位专家(古小提琴家、古钢琴家、古大提琴家、古长笛家)进行,学生室内乐组主要来自上音附中,包括其他院校附中的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巴洛克时期室内乐作品的合奏教学。下午全部为专家讲座,四位美国专家和12位上音专家以及复旦、上海交大等学校的音乐学、文化学的年轻专家共举办了20场专题讲座,从巴洛克时期古乐器的乐器构造到演奏技法、巴洛克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巴洛克室内乐作品的合奏教学等等各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巴洛克艺术的饕餮盛宴。专家讲座和大师课的相互呼应,使与会者对上述问题有了十分直观的学习和感受,并充分展示了巴洛克音乐在音乐艺术教育上的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室内乐教学在学生音乐文化综合素质上的塑造和专业学习能力上的培养的直接效果,从而揭示了“在音乐艺术文化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能力、演奏能力教育永远为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服务”的基本音乐教育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主办单位活动主题突出、整体逻辑严密、效果落实到位的科学严谨、细致周到的办会意识和组织能力。

闭幕式音乐会成为最后的亮点。闭幕式音乐会于11月1日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由美国四位专家演奏的巴洛克时期三位作曲家的三部作品构成了上半场,由中德18名学生组成的弦乐四重奏组精彩演绎了包括莫扎特《C大调弦乐四重奏》、雷斯皮基《古调与舞曲》、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和《歌德堡变奏曲》在内的四部作品构成了下半场。纯正精彩的音乐会赢得了大家极高的赞誉,显示了上音附中在室内乐教学上取得的成果。

其他活动:

活动之余,我们与上音附中、上音管弦系、钢琴系以及兄弟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还有幸邀请了傅聪先生共进晚餐,有幸与赵晓生先生畅谈。除了了解到各学校办学发展的一些情况和感受到这些艺术大家的修养与乐观以外,更重要地了解到了以下两点:

关于附中办学体制问题。事实上,严格意义上过去独立办学的几个附中,都在通过各种工作机制的调整理顺附中办学与本科办学原有的隔阂。这种理顺主要表现在逐步打破附中专业队伍和大学专业队伍的隔离,使附中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有本科目标的指引,使本科专业队伍不因为丧失对附中学生的专业教育机会而弱化了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的实践,从而克服了因隔阂带来的招生壁垒、附中学生专业环境熏陶作用的不足、本科优质生源的匮乏等问题。这种办学机制的调整更为直接地表现为学院对于附中在人事、财务、国资等方面的统管和相对自主的关系协调上,教师任教的相互交叉上。这种调整,体现了各院校对于附中基础办学认识的普遍强化和重视。如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打通教学”的管理模式的提倡和探索,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

专业教学的质和量的问题。在了解过程中,专业教学的规定性、计划性决定了各院校在附中学生专业培养上不仅注重质,更注重量。不论是必修作品和选修作品的课程规定有一个更大的范围和更多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教考分离式的专业考核使这方面的教学管理有了更为严格的制度保障。这也许就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质量建设在不断的考核淘汰中推进的管理原因。各学校除招生中主修专业课的严格标准以外,合奏课课时学分标准就是强化专业教学、注重综合立体专业培养的重要办学实践。

几点感受:

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地融入实际教育培养中,充分表现了上音附中在专业教育领域追求培养质量、追求艺术品位的良好办学风气和教风。确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学分制管理等作风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的建设,在“艺术与技术并重”的教学理念下得以实现。这是实现培养质量提高和艺术品位追求的关键。

把学科建设成果扎实地落实于教育教学,充分表现了上音附中在学科建设上讲求实效、追求实绩的工作思路。学科建设包含了学术建设和教学建设两部分,前者讲求研究探索和交流学习,后者讲求课程体系构架和教学管理中的实际运用。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形成了上音附中学科建设有目标、学科成果有落实、教学发展有动力、培养质量有保障的良性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发展相统一的建设思路。学科建设和教学推进如果是两张皮,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建设。

紧张有序、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整个活动周历时7天,每天上午9:00—11:30,下午1:00—5:00,晚上7:00开始,大师课、讲座、音乐会等安排紧凑,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组织有序,工作安排细致,后勤保障到位,体现了上音附中良好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工作风格。

“学而时习之”,不仅是孔子对个人学习方法的经典结论,对于学校办学交流来讲,一样需要通过交流学习、结合实际来取长补短、不断推进。上音附中办学的优秀成果一定会给我们的办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