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音乐

发布日期:2016/05/19 09:50:21  来源: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点击:[0]

很久以来,学生说起李兴池老师都是赞不绝口,我就有去听课的想法。正巧,我一位朋友的孩子考入西音附中后,也是由李老师给他们班上民间音乐课,常常看到她在微信上发表赞美李老师的帖子,甚至对李老师的课到了痴迷的程度,于是我抽时间坐到教室去认认真真听一听大师级的欣赏课。

首次课上讲的是陕北民歌,李老师除了讲解到位,还一边唱一边扭着秧歌,课堂气氛活跃但不失秩序,老师讲解精彩且声情并茂,学生听讲认真并积极互动,最后在师生共同歌唱声中结束了生动美妙的一节民间音乐欣赏课。

作为西安土生土长的我,对八百里秦川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着对关中民歌了解的欲望,我又一次跨进教室,再次聆听李老师关于关中民歌的精彩讲授。从贠恩凤老师演唱的一曲《有吃有穿》入手,开始了关中民歌的欣赏。这首《有吃有穿》美妙动听,与前一节课讲的陕北民歌完全不同。李老师耐心启发,引导学生自己仔细分辨关中民歌与陕北民歌曲调的异同点。

陕西是古老华夏文名的发祥地之一,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陕西的方言得天独厚和文化的博大精深,陕西民歌和民谣以陕西方言为载体,集中体现陕西民风、民俗的独特和深厚,很多民歌和民谣长久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

陕北民歌一般是即兴创作的产物,篇幅比较短小,往往根据不同情景,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自由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曲调悠长高亢,粗犷奔放,其声如华山雄浑,如黄河奔腾,如黄土般深厚,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深受陕北人民喜欢。

关中民歌则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关中平原地域的民间歌曲。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主要以反映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关中民歌音乐大量使用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并以徵音为终结的一种特殊音律。

陕南受到汉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在演唱风格上,陕南民歌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具有旋律优美动听、结构舒展流畅等特点,在演唱方法上,还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清秀和抒咏情绪,听觉上给人以委婉细腻,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风的感觉。

听着这些分析,不由得我联想到我所讲的初中地理课的内容。利用课间我给同学们讲起了陕西的地形、地貌特征。陕西,简称秦,常被称为“三秦大地”,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部分。陕北属于黄土高原,高原面上塬、梁、峁遍布,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这种地形特点造就了陕北民歌粗犷高亢的民族特色。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大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从地势上看为两山夹一川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地理特征。山体是天然的回音壁,深谷是自然的共鸣箱,山里就需要人们扯起嗓子招呼同伴,高亢拖长的吆喝,才能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南方的山歌就是由这种吆喝演变而来。而陕南位于秦巴山地之间,自然具有一些南方山歌高亢吆喝的特点。关中是由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百里秦川”,这里地势低平,一马平川,人们不需要扯起嗓子来表达,因此关中民歌一般曲调婉转悠扬,情感细腻柔和,歌声美妙动听,以特殊的下行音律为终结音。这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结合地形以自己的理解分析了陕西民歌在三秦大地的不同特征,李兴池老师不住点头表示赞同,同学们也一致拍手叫好,更有甚者大声吆喝以后地理课最好与欣赏课一起上。能将文化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挂钩,能让同学们把这种联系结合学习,我感到由衷高兴。

我想,若将地理知识中与生活和学习有密切关联的内容多与同学们探讨,多挖掘出一些相关联系,同学们学习就会更有兴趣,那该多好啊!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