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享受包容的人,就满载幸福。包容是来自内心“慈悲喜舍、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包容之心,但诠释的却各自不同。生活是美好的,但同时也需经历波折坎坷。当幸运来临时有的人以“不以物喜”来检勉自己;有的人“先天下之乐而乐”来犒劳自己,同样当经历磨难时,有的人敢于面对,包容他人对自己的不公;有的人却怨天尤人,在愤恨中挣扎,所以包容别人的过失,包容众生的错误,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包容之心会随着年龄增长和思维的成熟而发生变化,当达到一种境界时得到的是一份坦荡、一种气概!《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像刘备这种境界不愧是一国之君啊!
没有包容之心的人,生活也不会眷顾他,往往会使自己在琐事困扰中作茧自缚,更在无尽痛苦中度过。有则故事: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带了很多食物和钱到沙漠旅行,中途遇到一位奄奄一息的黑人,当黑人提出要些食物时他断然拒绝,后黑人提出拿手饰来换时,他答应了给黑人一袋食物,当黑人走后他想起装食物的袋中还放有一袋钱币时,后悔愤怒急忙在浩瀚沙漠中去找,最后迷路在沙漠中最终热死了。
同样包容别人的过错,不是欣赏别人的过错,也不是成就别人去犯错、鼓励别人去犯错,而是允许别人的过错,让别人更好地改过,而不是对他的放纵。包容他人不等于放任其自流,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一味地迁就、去包容,就是溺爱,是害人之举,若有人称此为“包容”,那就是对“包容”的一种曲解!身边有好多例子:父母盼子成龙,爱子心切。当小孩做错事时得过且过,不闻不问。孩子在这种环境影响下会变得越发跋扈,事后好多父母感慨到我们这是害了孩子呀!
随着岁月的沉淀我们在一天天长大,但愿常怀包容之心,常含律己之心伴我们成长。